尽管激进的薪酬政策与激进的风险原则以及在危机中糟糕的表现似乎是相关的,拉詹并不赞同以向政府官员支付薪酬的方式向银行家们支付薪酬,因为这样做的话,银行家们会丧失努力工作或者承担适度风险的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演变成为专司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机构。如果中央银行不属于传统的行政机关,那么它又该归入何处? 经典意义上的权力分类都采纳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即立法权、行政权、 司法权相互独立,相互制衡。
文革期间,国家的经济职能严重缩水,1969 年经财政部军管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军代表请示,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于 7 月底合署办公。美国联邦储备体系是根据 1913 年《美联储法案》建立起来的。从而在宪法上确立人民银行的独立性。中国人民银行入宪有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简单地加入到宪法第 18 条; 另一种则是在宪法中明确将其定性为独立机构。[8]笔者也曾专门撰文对这种新的权力现象进行了总结, 并从经济法的研究进路将其概况为国家调节权 {7}。
此后至大萧条的发生,中央银行一直以追求独立性为特征。该法案针对联邦储备体系与联邦政府之间的关系作出了两个重要修改: 其一,在人员结构方面,财政部长和货币监督局长不再担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委员,使联邦储备委员会在政策选择和决策方面摆脱财政部的影响和控制; 其二,在任期方面,将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的任期由以前的 10 年延长为 14年,每两年改派一人,这样,就可以避免总统直接操纵联邦储备委员会。未来,要充分利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
但是,这其中的许多产业仍然是污染型的,或者没有明显改善环境的效果。美国国会特批了一笔资金,用于覆盖这些贷款的违约损失。目前为止,全国至少有12个省市自治区已经设立了各种绿色基金,未来还会有更多,见图2。图1是书中的一张图,比较了世界部分大城市在2013年PM2.5平均的数值。
通过双边和多边的国际合作,为这些跨国投资提供便利条件,就可能使原来难以获得资金的绿色项目融得资金,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进行可持续投资提供新的绿色资产类别。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节能环保的工作力度。
举一个例子,2015年以来工商银行率先通过压力测试开始探索环境风险对银行信用风险造成的影响。相反,有效的国际合作可以成为各国共同推动绿色投资的动力。事实证明,派不懂金融的政府官员来管理金融机构和投资基金,基本都在浪费国家资金,这些机构也维持不了太久。过去,我国的绿色金融主要局限在绿色信贷。
我国在建立和推行绿色、可持续指数与投资方面,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应该研究编制地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定期公布,作为评价地方政府环境表现的指标之一。换句话说,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必须成为经济发展规划的起点,而不是在建设了大量污染性项目之后再进行事后治理。环境压力测试在技术上比较复杂。
当然,这里指的再贷款应该广义地去理解,也可以包括MLF、PSL等货币政策工具。在项目启动时,美国能源部做了很多调研,发现市场认为新能源项目风险很大,贷款违约率可能会达到10%。
如果没有有效的国际合作,搭便车可能会成为绿色投资不足的一个原因。而绿色基金就是提供股权融资的非常重要的渠道。
以凭感觉、拍脑袋的方式来编制规划是无法实现环境效益的。(四)运用再贷款支持绿色金融 历史上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曾经用于也正在用于支持小微、三农等薄弱环节,未来再贷款也要用于支持绿色金融,这一点也写进了最近的《指导意见》当中去。一些地方作了初步研究,发现未来当地绿色投资中,这些项目可能会占全部绿色投资的30%以上,因此我国发展绿色债券的市场潜力是很大的。另外,未来也可以在政策层面做贴息或担保之类的安排,进一步降低绿色债券的融资成本。二是虽然回报率不是特别高,但现金流比较稳定。图2 建立绿色基金省份示意图 (二)用财政贴息来支持绿色信贷 对绿色贷款贴息是用较小的财政资金撬动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
另外,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也是强化企业承担环境与社会责任的有效手段。举几个例子:第一,我国重工业占比在主要经济体国家当中是最高的,而重工业单位产出所产生的空气污染是服务业的9倍。
建立和推广绿色股票指数(以绿色企业为主的指数)是国际上通行的引导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的做法。其原因在于:一是财政部门对贴息的重要性和可以产生的撬动民间资金的杠杆效益认识不足,对此配置的财政资源十分有限。
进入专题: 绿色金融 。从国际案例上看,德国政府委托德国复兴开发银行对环保节能项目进行贷款贴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未来要发展国家级的绿色基金、地方层面的绿色基金,还要鼓励民间和外资来中国设立绿色基金。但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PM2.5 数值都超过WHO(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第二阶段标准,也就是25。但是为了能源清洁化的国家战略,美国政府决定出资推动担保清洁能源项目。所以如果你是上市企业的话,要做好准备,未来几年内政府会对你有强制性的披露要求,这是资本市场绿色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
二是解决银行和企业期限错配的问题。发达国家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环境执法力度也比较强,企业和股东为了避免未来可能面临的法律责任,自愿到保险公司购买环境责任险。
(六)发展绿色债券市场 发展绿色债券市场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为绿色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渠道。但是很多绿色项目尤其是新的绿色项目,首先需要的是股权融资,因为它需要有资本金才能到银行和债市进行债务融资。
银行能够投放的中长期信贷有限,而绿色项目大多是长期项目,因此会造成银行信贷与企业融资需求之间的期限错配。国际上有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包括美国能源部的案例和中国跟IFC合作的案例,都可以做到在损失率或者违约率非常低的情况下,用很小的公共资金来撬动很多民间资金。
最近的一些分析表明,绿色债券的平均发行利率略微低于同样信用评级的普通债券的发行利率。北大的陈玉宇教授和清华的李宏彬教授曾经做过数量分析,他们的结论是淮河以北居民因为燃煤导致的空气污染而使人均寿命缩短5.5年。五是贴息一般是对一定时间范围内的利息进行补贴,由于利息的资金量较小,申请时间较紧导致申请过程中相关材料准备的成本相对较高,造成企业申请贷款贴息的比例较低。同时,贴息机制可将项目甄别选择的责任部分转移给更为专业的商业银行和其他经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财政的管理和监督责任。
第三,通过绿色资金的跨国合作,可以提升全球绿色投资的水平和能力。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几个行业领域做了环境风险对银行不良贷款率影响的分析,比如说火电、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
很多绿色项目是比较新的,从技术上来讲存在一定的风险,也面临政策上的不确定,因此,民间资金投入这些绿色项目的积极性不高。(五)银行开展环境压力测试 银行开展环境压力测试有潜力成为推动未来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工具。
从地方环保专项资金的情况看,部分地区规定了贷款贴息的支持方式,甚至部分地区强调重点污染减排项目原则上要全部采取贴息的支持方式。(八)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强制性的绿色保险制度 我国每年发生几百起的突发性环境事件。